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_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总结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如何担当使命

2.北京人在期盼哪些“新能源汽车新政”

3.展望“碳中和”未来 新旧势力纷纷不遗余力

4.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5.新能源汽车续航增加

6.多措并举拓市场 北汽新能源下半年业绩有望回暖

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_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总结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如何担当使命

       现在来看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再加上全球押注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应该适当加快。我们想能不能到2025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能到25%-30%,2030年达到50%。2021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在南京举行。论坛现场,各方热议双碳话题。

       本次论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全球变局与双碳目标下的汽车供应链”为主题,发起基于汽车供应链变革的新一轮探讨。何为“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又将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中国承诺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正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双碳”目标。中国的的承诺也引起全球的巨大反响,获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之后,我国反复提及“双碳”目标。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为何要不遗余力实现双碳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王金照表示,根据IPCC的报告,工业化以来,全球温升已经上升1.1度,如果保持目前的态势,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这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都将是重大的阻碍。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当下各个国家都在按照各自时间表,制定减碳计划。

       因此,在双碳大背景之下,中国也将拿出自己的担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实现提出的双碳目标,将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碳排放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不过,作为有担当的大国,中国也应当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

       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

       不过,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也较多。

       2019年我国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100亿吨/年,占全球331亿吨的30%,年增幅约1.5%左右。作为发展中大国,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达49.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加2.2%,占全球23.61%;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达56.8%,是世界平均值27.2%的两倍。

       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我国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任务艰巨、形势严峻。“发达国家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碳达峰的,承诺在2050年碳中和。”

       李毅中表示,碳达峰不是推高而是降低峰值,以减轻碳中和的压力。“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一般有50年或更长的时间,我国只有30年,难度更大。碳达峰以后,仍要持续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并将部分CO2捕集再利用转化固定在其他物质形态中,其余加上动植物生命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能被生态‘碳汇’吸收,以至于净排放是零。”

       王金照也指出,目前来看,我国钢铁、电力、有色金属等领域,2025年之前碳排放还处于上升的过程中,建筑和交通领域碳放到2030年之前还有可能继续增长。“这样的情况也意味着,我们2030年碳达峰、2060年的碳中和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每个部门都要尽最大的努力。”王金照说。

       因此,李毅中认为,我国工业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因此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后期,必须坚持深化节能、降耗、提质、减碳。

       新能源车是“双碳”目标下的战略选择

       交通领域承担的减碳任务之重也是不言而喻。数据显示,我国道路交通领域是第三大碳排放源,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一份调研报告指出,2008年至2018年,我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5.8亿吨,其中5.1亿吨来自于道路交通,占总增量的88%,其背后的原因是这十年间我国的乘用车保有量增长557%,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陈清泰指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道路交通的清洁化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主要因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已经趋于稳定,而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保有量仍处在增长期。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仍然处于增长期,这就增大了减排的压力。

       因此,陈清泰表示,如果新增车辆仍然是以燃油车为主,那将造成巨大的灾难,如果新增部分都是零排放或超低排放的汽车,再加上存量汽车更新的时候陆续转向电动化,那么道路交通排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汽车的电动化进程必须快于其他国家,必须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来制定道路交通的‘双碳’时间表。”

       李毅中强调,近期提高燃油汽车经济性仍是降低汽车碳排放的重要途径。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81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492万辆,也就是说燃油车仍占98.2%,全年消耗汽柴油约2.6亿吨。“如果十四五期间燃油汽车通过进一步提高节能技术和提高汽柴油质量,油耗每下降1%,即节油26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750万吨,如节油10%就更可观。”

       从中长期看,纯电动车将成为实现汽车产业“双碳”目标的主要方向。李毅中表示,纯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不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不过问题是当今我国电力构成中,煤电仍占近70%。但是,通过燃油车与纯电动汽车碳排放对比来看,即使在使用环节,纯电动车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5%。未来,随着电力中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高,其减排效果愈加明显。

       因此,未来汽车电动化必须放在绿色能源的基础之上。正如陈清泰所言,目前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但电动车要与这些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构成互补搭配,则涉及到能源体系与交通体系的对接,涉及到技术创新的支持、基础设施的保障,还涉及到标准法规的规范等等,而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绸缪。

       有机构测算,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可能从2.8亿辆增加到4.5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将从492万辆增加到8000万辆。经过努力,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由7.5亿吨控制增到9.8亿吨,2030年达峰后下降。可见,新能源汽车在双碳目标之下,承担着重大的使命。

北京人在期盼哪些“新能源汽车新政”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持续推进;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

       分报告基于支撑总报告的研究思想,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翔实论述,剖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并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其中指出,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大变革、大变局的同时,迎来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机遇,中国品牌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与国际品牌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汽车强国战略支持,产业化持续推进,市场化得到逐步培育。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碳、氮、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发生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发达国家,汽车决定着石油需求,也是影响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需要减少汽车的石油消耗和气体排放。但另一方面,汽车是支柱产业,也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各国政府又要保持汽车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福利的提高。

       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可以在保持汽车增长的状况下降低石油消耗、保护大气环境,因此各国政府普遍把发展节能环保汽车看成实现其能源环境政策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研判产业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20)》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汽车工业

展望“碳中和”未来 新旧势力纷纷不遗余力

       1月15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消息一出,引发了百姓的热议。

       关于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的相关政策,北京人呼声最高的有哪些?

       近日,第一电动在车友群和车友圈发起了专项话题讨论,用户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期盼,我们做了简单的梳理,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状态,分类后呈现给大家。

期盼1: 放开限购

       放开指标是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有用户猜测,北京限购可能要放开了,甚至猜测了相关政策的落地时间点:今年两会后。

       不止一位用户在讨论中猜测,今年两会之后限购政策将会调整,在放开新能源购车指标的同时,有可能对出行限号政策进行调整。总结后,他们的主要期盼为:

       1、新能源放开限购,指标不排号,直接申请即可获得;

       2、 对油车限行政策加码,从每周限行两个尾号,提升到四个尾号;

       3、 废除北京新能源车目录,承认插混等混动新能源车的地位。

       一电点评:放开限购、准入PHEV这两个呼声,影响面太大,不太可能实现。增加油车限行力度,有可能。

期盼2: 增加指标

       也有用户更加现实,他们认为放开限购不可能,但增加指标发放力度,可能性就大多了。

       这些用户认为,第一增加指标发放额度,第二优化积分管理办法,就能较好解决排号矛盾。

       总结后,他们的具体期盼是:

       1、每年家庭指标从4.4万个增加到10万个,个人指标从1.9万个增加到5万个;

       2、对于无车家庭,设立新能源指标绿色通道,优先发放;

       2、 家庭指标积分标准,从2022年的56分降到50分。

       一电点评:同感,为理性精神点赞。

期盼3:发放购车补贴

       也有用户指出,上海已经开始发补贴了,北京也应该,且力度应该更大些。

       总结后,他们的主要期盼为:

       1、上海给了补贴,北京也应该给1万;

       2、?北京的购买补贴力度应该最大,超过上海;

       3、 给予安装充电桩补贴。

       一电点评:上海的1万元购买补贴,是有前提条件的:用户需先报废或转出一个名下的上海小客车。北京的补贴力度,是否会超过上海?无法判断。

期盼4:停车优惠、免收高速费、发充电补贴

       除了对购车政策的期盼,北京人对用车政策有哪些期盼?

       用车成本是消费者关心的又一大类话题,公共充电补贴、停车优惠、免收高速费等,均是用户提到的重点。总结后,他们的主要期盼是:

       1、公共充电站充电,发充电补贴;

       2、 公共停车场停车免费,或费用减半;

       3、 公共充电站充电,免停车费;

       4、 新能源车上高速免费。

       一电点评:市属公共停车场、高速路、充电站,以市财政补贴的方式,让利于民,给用户使用电动车增加便利和实惠,是个好建议。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碳达峰”“碳中和”将为 汽车 行业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新能源 汽车 有何发展痛点和解决之道?新能源 汽车 如何实现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与升级?智能电动化市场渗透节奏如何?

        6月13日,2021中国 汽车 重庆论坛的闭幕圆桌会议环节,北汽蓝谷董事长刘宇,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小鹏 汽车 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理想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零跑联合创始人、董事兼总裁吴保军,长安新能源总经理杨大勇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宇:车企应该扮演节能减排先锋角色

        北汽蓝谷董事长刘宇称,“碳中和”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

        对国家而言,要求在经济、外交等各维度以此为纲领;对于企业来说,碳排放总量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作为由传统内燃机行业向新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行业, 汽车 应该扮演起节能减排先锋的角色。

        从各主要能源的应用情况来看,目前纯电动车在分散部署情况下减排效果最好,氢能在能源转化、储能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分散部署情况不太便于运输。

        刘宇介绍,作为国内第一家新能源企业及国内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能源 汽车 公司,北汽蓝谷用11年时间累计销售了超过54万辆纯电动 汽车 ,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未来,北汽蓝谷将继续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将纯电动 汽车 的应用与推广作为主营业务,同时着力推动电动 汽车 的智能化,以纯电方式为基础,贡献更多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李斌: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发展的唯一阻碍

        在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眼中,2021年是新能源 汽车 行业最为关键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李斌列举了一组数据。

        从渗透率来看: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 汽车 销量超过46万辆,全年来看完成200万辆不在话下。其中,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一季度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达到22.3%,上海更是超过1/3。全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占乘用车销量比例达到10.5%,5月份已经增长到11.5%,渗透率提高的速度比我们预计的都要快。”

        李斌认为,智能电动 汽车 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到2030年占新车的比重将超过90%。从用户构成来看,私人购车的比例也已经远远超过运营车辆,行业增长引擎因此完全发生了改变。

        当然,李斌承认,新能源 汽车 行业还将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唯一能阻挡新能源进程的就是充换电等基础设施铺设的速度。不过,随着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两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车企在现实中也将有更多工作可以做。”李斌称。

        何小鹏:智能化将对“碳中和”起到关键作用

        小鹏 汽车 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认为,“碳中和”目标对传统燃油动力甚至混合动力都会带来冲击,但纯电、氢能源会被推着往前走。

        对于中国 汽车 企业而言,“碳中和”为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出口到全球的 汽车 ,绝大部分是大排量。在此基础上,何小鹏建议车企应重视两大方向:其一是如何形成全产业链条的“碳中和”,其二是如何保护好数据隐私。

        智能化和“碳中和”是否存在关系?何小鹏认为,无论是理想的增程式、小鹏的纯电,都涉及到在充电体系中如何使能量被更加充分地利用,如何帮助用户更有效、更轻松地保护环境,这其中就牵扯到智能化的关键作用。

        何小鹏为此想象了一个理想化的场景:在凌晨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搭载了无人驾驶功能的车辆以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缓慢驶出,前往充电站补能,充满电后再以无人驾驶的方式自己回家。在何小鹏看来,这便是智能化对“碳中和”的变革。

        沈亚楠: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仅为低碳就选择新能源车

        沈亚楠分析称,目前来店的潜在客户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理想ONE卖得好也是因为产品定位主要面向家庭用户。作为增程式车型,理想ONE虽然不能实现完全的零排放,但实际上也成功将油耗降低了60%左右,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无论选择纯电路线还是增程路线,只要能够将传统燃油动力转化为适合消费者的新能源动力,就是对节能减排最大的帮助。”沈亚楠称。

        此外,沈亚楠表示,理想也在跟进高电压、高速充电等模式的研发。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这一技术将在2023年推向市场,届时, 汽车 10分钟便能充够400公里的续航,用户的里程焦虑将大大缓解。

        吴保军:新能源 汽车 面临三大痛点

        “2021年是新能源 汽车 爆发的元年,几乎所有客户在对比买车的时候都会考虑电动车,与此同时,新能源车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气化与智能化的技术加速融合、不断发展。”零跑联合创始人、董事兼总裁吴保军认为,新能源引领的技术变革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新能源 汽车 行业目前还面临几大痛点。

        第一是电池及充电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锂电/氢能源/燃料电池、慢充/快充/换电各有优、劣势,且商业化的速度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要符合新能源 汽车 的效率需求。

        第二是成本的难以把控。新能源车和传统 汽车 架构不同,导致成本结构也有所不同。发动机及传动系统成本只占传统 汽车 成本的25%,而新能源 汽车 的“三电”系统成本占到了成本的50%,而且“三电”的主要原材料是锂、铜等疫情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铜和锂都在其中,更加雪上加霜。

        第三是销量规模与传统 汽车 相比相去甚远。国内新势力造车、单一整车厂还没有出现新能源车型年销量超过20万辆的企业。而对传统 汽车 来讲,20万辆才刚刚跨过生死门槛,60万辆是规模化竞争的门槛,100万辆才能初定谁是英雄。

        如何解决以上痛点?吴保军认为:“快是应对行业变革的法门。技术要快迭代、快融合,销量要快增长,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行业浪潮下获得机会。”

        杨大勇:“碳中和”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长安新能源总经理杨大勇看来,“碳中和”是供给侧的改革,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研究成果显示,到2060年的时候中国在清洁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将会高达100万亿人民币,其中到2023年中国低碳产业的产值预计会达到23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以上。

        杨大勇认为,由于 汽车 产业链比较长, 汽车 行业的“碳中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把整个循环经济囊括其中。以一辆燃油型SUV为例,根据碳测算, 汽车 零部件制造占比为14%,整车制造环节为1%,燃料生产环节为9%,整个生命周期燃料使用的碳排放达到76%,占大头。“碳中和”考验着企业的战略智慧,这也正是长安为什么坚决做新能源的主要原因。

        杨大勇介绍,长安 汽车 正坚定不移向智能低碳转型,在“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指导下,长安 汽车 以用户为中心,加快推进新能源 汽车 产品的转型;坚持技术创新、加速核心技术突破;贯彻低碳的设计理念,提供更加环保的出行体验;建立轻捷高效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低碳制造的发展。

        “ 汽车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所有中国品牌和产业链伙伴要一起团结起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共同创造更加低碳的 汽车 生态。”杨大勇总结道。

新能源汽车续航增加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多措并举拓市场 北汽新能源下半年业绩有望回暖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它。新能源&rdquo话说,今年两会再次强调&ldquo新能源汽车&rdquo。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多次被提及,包括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三年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是政策关注的焦点。然后,汽车边肖将告诉朋友们关于新能源汽车寿命的增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一是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个人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崛起,去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近75%。

       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小伙伴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龙头企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瓦时/公斤,价格达到1.2元瓦时。这两项指标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两倍,下降了70%。

       三是企业实力明显提升。骨干车企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发展体系,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骨干企业R&D投资占比超过8%,高于行业世界平均水平。

       四是配套环境日益优化。收费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高速公路等重点场所覆盖率大幅体系化。截至去年底,中国共有公共桩21.4万桩,同比增长51%,居世界第一。新用户私桩安装率超过80%。

       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汽车国家和企业加快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产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全球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张。截至去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320万辆。2013年至,年均增长率为45%,欧洲和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6%。较早前,有人提出禁止售卖燃油车的议案。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已基本超过1%,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跨国汽车企业要加大电动汽车投资,加强战略合作,加快电气化转型。大众、宝马、奔驰、沃尔沃、奥迪等企业基本明确了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表,提出了2030年甚至2025年实现电动化转型的目标。丰田、宝马、雷诺、日产等企业率先成立电动车联盟,在共享R&D成本和技术成果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从中国的产业发展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数量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突出。

       首先,充电基础设施仍是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车桩比只有3.5: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整体规模仍然滞后。2020年规划建设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约为50万个,但仍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不匹配。我前面提到3.5:1,不算太高。如果按照2020年全年200万辆的产销量和我们计划建设的充电桩数量来看,这个指标不会优化,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充电设施布局不一定足够合理,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尚未通过发展改变。运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消费者的高收费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矛盾。

       二是政策体系仍需完善。随着货币化支持政策的逐步退出,便利获取等后续政策要提前研究,快速布局。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支持政策衔接不够。不同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部分城市设立地方目录,影响消费者选车空之间的巨大压缩,造成市场碎片化,抑制发展活力。

       三是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从动力电池来看,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不大,但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与跨国企业相比,在先进技术研发、产品一致性保证、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从整车来看,我们的新一代纯电驱动平台大部分还没有纳入企业的R&D计划,现有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原厂燃油车做的改装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用用结合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四是后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在售后服务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保内容参差不齐,电池以旧换新的政策不一定相似,售后服务的配套体系滞后,这也与培育消费市场有着必然的负面关系。同时,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评估规范缺失、流通体系不完善、汽车保值率低等问题都与新车市场的长期发展有关。此外,积分法已发布,但部分企业仍面临较大达标压力。以2016年为例,123家汽车企业中有42家未达到油耗规范要求。其中,也有生产销售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少企业从2019年和2020年的需求需求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规划布局上还有必要的差距。企业需要根据平均油耗标准和积分法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尽快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布局。反应慢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被动发展。

       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发展变化进一步发展发展合力。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的协调衔接。科学协调项目布局、资源储备开发和回收利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决打破地方保障,引导地方财政补贴逐步由鼓励购买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服务费用转变。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质量提升增量。加快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集中行业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平台和整车集成方面的创新,重点攻克下一代锂电池、固态电池等新系统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为了加快产品升级的步伐,2020年实现单节电池350WHR/公斤、模组260WHR/公斤的目标颇具挑战性。提高正向设计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整车轻量化和智能化水平,力争整车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燃油车。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抓好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完善新能源汽车监管信息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水平。在这方面,小伙伴们担心补贴政策会有所调整,其实这种调整势在必行。如果把一次性调整推迟到2020年底,还不如分阶段释放调整压力,让朋友们顺利度过这段不断下滑的关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等营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的积分交易平台,提供多种交易模式。还需要研究制定积分经济管理办法,激活积分交易市场。提前研究发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需求要求,加快建立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发展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率先制定国际规范,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关系。从技术、规范和规则的模仿者、追随者和追随者,逐渐转变为捕捉者、创造者和领导者。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方面,自主率先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比例限制试点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合资合作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设立国际R&D机构,积极做好海外布局,推动产业合作向合作R&D、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好了,今天,汽车系列的小伙伴们介绍了这么多新能源汽车续航补充。不知道小伙伴们听完汽车系列的小介绍,对新能源汽车续航加成有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边肖汽车的简介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识,那就关注这个网站。边肖车在这里等你!

       百万购车补贴

汽车人◆聚焦两会①非常时期“两会”,擎动车业未来

       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产销量数据,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环比上升态势,但同比仍为下降。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9.3万辆,同比下降37.4%。从企业端看,约半数以上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受品牌换标、主力产品换代、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北汽新能源亦在销量下滑车企之列。

       据北汽新能源介绍,4月-6月是公司BEIJING品牌换标过渡期,公司主动调整了批发量,为新标车型上市做好轻装上阵准备;另外,国内新冠疫情以及6月北京出现的新一波疫情,都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计划带来一定影响。

       另据一位接近北汽新能源的人士透露,为支持产品升级、新车上市,虽然北汽新能源的批发数据下滑较大,但实际的终端销售数据要达到了1.8万辆,好于行业平均水平。经销商整体经营状况也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因为库存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该人士同时称,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复苏,多项利好政策支持,以及北汽新能源主力车型BEIJING-EU5完成换代、高端车型ARCFOX?αT上市,换电模式及网约车业务增长等,北汽新能源的销量或能迎来触底反弹,实现企稳回升。

       主力车型升级换代,高端品牌首款车型上市,品质车战略持续推进

       2019年,北汽新能源上市主体北汽蓝谷以品质车战略推进“产品向上”,并在原有品牌基础上,整合北汽集团自主板块产品与技术资源,推出新?BEIJING?英文品牌。其中,BEIJING-EU5是新品牌诞生后的主力爆款车型,2019年该款车型实现销量9万多辆,成为国内市场销量第一的纯电乘用车。

       今年,北汽新能源利用品牌全面升级的契机,对BEIJING-EU5外观、内饰、性能、舒适以及人车交互上进行全新升级。目前,新升级款的EU5已在北京地区接受预订,新车于本月正式上市。

       ARCFOX品牌是继国民系列、中端系列之后,北汽新能源联合全球第三大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合资打造的新一代高端智能新能源车品牌。据悉,ARCFOX品牌产品搭载了由北汽新能源聚集华为、戴姆勒、麦格纳等全球顶级资源合力打造的全球首个商业5G平台IMC智能模块架构,是真正实现5G?技术应用和落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目前,首款车型ARCFOX?αT已开启预售,下半年将正式上市。

       政策信号更加积极,换电模式推广加速

       7月8日,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换电模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座谈会,听取地方政府部门、行业机构、整车及产业链相关企业对推动换电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研讨换电模式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北汽新能源在换电模式领域探索与布局已达10年之久,是最早将换电进行大规模商用的企业。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在全国19个城市建成并启用187座换电站,投入运营换电车辆达1.8万台,累计完成换电480万次。无论是换电站数量,还是投入运营车辆,北汽新能源都走在了换电行业的前列。

       今年,两会提出要加大充换电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换电站以新基建的概念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汽新能源作为行业领头羊,开始加速换电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预计到今年年底,北汽新能源将在全国范围内新增3万辆换电车型(含网约车),建成超300座换电站。

       在当前换电模式政策信号更加积极的背景下,换电模式的市场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以北汽新能源在建站和运营车辆方面的推广进展来看,其或将成为换电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同频共振或推动新能源汽车复苏和反弹

       近期,受益于政府大力推行优惠政策,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强势反弹,多个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数月保持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各级政府为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在今年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今年4月份,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6月份,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新版“双积分政策”调整了新能源积分考核指标,鼓励先进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在地方,如:北京市8月一次性新增2万个新能源汽车牌照;上海市对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5000元充电补助;广州市提出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

       有专家分析,在国内疫情已得到控制,中国或将作为全球率先实现复苏的经济主体与欧洲市场形成共振效应,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复苏和反弹。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中国新能源车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该调整期应该在7月份会基本完成。7月份之后,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会形成一个相对较高增长的特征,而且出现10%以上的增长也是有可能的。”

       从目前形势看,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支撑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回暖的态势已现。对于北汽新能源来说,新车型的投入,换电等业务模式的持续推进,都有助于实现经营业绩的企稳回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由于疫情因素,2020年的两会被赋予了远超以往的期望和内涵。制定关键对策,擎动车业未来,非常时期的非常两会,注定带来深远影响。

       文/《汽车人》管宏业

       随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今日召开,中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因新冠疫情而延后两个多月,今年两会来之不易。尽管抗疫还未彻底胜利,但两会能够召开,就是最好的官宣,意味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生活秩序恢复。也因此,2020年两会的意义就不仅是代表委员履职谋策的舞台、世界观测中国的窗口,更是稳定国民经济、鼓舞民众士气的信心之源。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今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如何确定?在“六稳”基础上如何做到“六保”,稳住经济基盘?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国家还是个体,每个关注点上,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传递出中国发展路径的自信。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信心比黄金重要,种种迹象预期,2020年两会将从三个维度向外界展示中国战胜疫情、稳定发展与持续开放的坚定意志。

       首先,展示抗疫必胜的信心。从1月疫情爆发至今,中国已走出至暗时刻,社会正加速回归正常,今年两会将出现更多“抗疫印记”,总结得失,针对后疫情特征加强部署。

       其次,强化稳定发展的决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8%,虽然近期以来多项经济指标好转,但回到正轨难度仍然很大。如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切实履行“六保”任务,将是今年两会焦点。事实上,就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除了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之外,一大主题就是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第三,明确扩大开放的恒心。鉴于今年各主要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中国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呈现出复杂变局。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早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后疫情时代如何创新发展扩大开放,两会上预计透露新的方略。

       在这些关键节点里,如何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复苏、稳住中国汽车制造基盘,将是重中之重。同往年一样,围绕汽车产业生态链条,从前端制造到后期消费服务的提案、议案,仍将是2020年两会一大看点。虽然两会刚刚召开,未来路径还很难下定论,但从此前不久的政治局会议议程上,已经不难发现端倪。

       政治局会议看端倪

       按惯例,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当年GDP增速。但在今年一季度GDP同比负增长6.8%的背景下,增长目标可能会淡化。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上述判断下,中央首提“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很显然,在百年一遇的疫情灾难面前,有必要重新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速,同时应把工作重点放到稳就业与稳民生之上来。

       即使在当下,GDP增长目标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挥棒,无论部委还是企业,很多经济工作都是以此开展。但当中国经济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战疫增长模式”时,今年即使能够实现3%左右的增长,也是一个很大胜利。

       倘若能够淡化处理GDP目标,无疑也是对汽车企业松绑。车企有必要对包括市场容量、发展速度、消费能力在内的诸多要素重做规划。当下最重要的是降低期望,各汽车企业不仅需要对2020年销量目标重做规划,未来两年的步子也有必要慢下来。切忌抱着之前的目标不放,做好最坏的准备,争取更好的结果。

       也同样是在政治局会议上,5月14日的会议主题之一是: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新冠疫情之下,以美国为首,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呼声强烈。尽管中国产业链健全、市场巨大、基础设施较好,但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已有相当一部分向东盟诸国转移。应对产业链外迁的现实风险,不仅需要持续加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更需要采取竞争中立原则,减少民营企业准入限制。

       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必要性同样迫切。尽管大多数国产汽车都已实现了90%以上的本地化生产,但实际上,即使是自主品牌企业,包括电控组件、发动机PCU单元在内的诸多核心部件,依然需要进口。对一辆需要3万个零件的汽车来说,牵一发动全身,零件成本的最小化、企业效益最大化,并不一定是汽车产业追求的目标。疫情带来的最大教训是:保障产业安全、保证供应有效,比成本效益更重要。

       两会召开前两天,5月19日,工信部组织召开畅通全球汽车供应链研讨会。工信部部长苗圩强调,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国际化、市场化行业,疫情不分国界,全球汽车供应链也无国界,行业企业应该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包括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与会代表们认为,基于汽车产业链长、分工细化的特征,综合考虑制造成本、运营效率、风险管控等因素,应坚持全球化发展方向,加强协同配合、加大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读懂五个关键词

       进入两会时间,各项议程随之展开,而代表委员提交的提案、议案也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在产业竞争加剧、格局面临重塑的背景下,多位代表委员从激活汽车消费到发展新能源车,从扩展中国汽车全球化路径到财税制度改革,提出了分量感十足的建议。我们关注到,以下部分内容,在今年多份提案、议案中多次出现。一定程度上,读懂以下五个关键词,也就能够看清中国汽车的未来。

       一、促进汽车消费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下跌,加之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冲击了汽车产业发展。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提交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建议》,他提出:推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减轻汽车消费总体税负,降低购车成本;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拓展消费渠道,加大汽车下乡支持力度,刺激消费;大力发展二手车交易市场,积极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建议,阶段性放宽公积金可提取的用途范围,在原有的购房、租房用途基础上,将其他家庭重大开支纳入可提取范围,如购买汽车等,以此激发消费潜能。

       可以预期,本次两会上会有具体的措施建议提出,推动暂时还未有响应的城市逐步放开汽车限购或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进而拉动经济发展。

       二、加速智能网联

       随着“新四化”深入发展,汽车正以智能化和网联化为重点建设方向,全面进入智慧交通终端平台阶段。全国政协委员,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的提案是《以汽车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徐和谊认为,鉴于城市治理的迫切需求与汽车产业的全新发展,有必要融合汽车、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把汽车产业打造成现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智能城市的AI细胞。

       针对智能汽车产业“新基建”,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建议,依托国家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从5G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系统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相关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三、激发新能源活力

       新能源汽车向来是汽车市场的热点,每年两会都有与之相关的提案、议案。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提出的两项议案都与之相关,分别为《取消NEV正积分结转限制,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尹同跃建议,取消对NEV正积分结转的相关条件限制,以提高传统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高价值零部件延长在役寿命工程,将再制造归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目前小型电动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确立小型电动车产品标准,制定以降低能耗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给予小型电动车税费优惠,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突出小型电动车优势。

       四、完善财税制度改革

       鉴于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需要加快实施汽车税收改革,今年他带来的两项相关议案分别是《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将汽车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销售环节,并实现中央与地方共享》。李书福建议,中央与地方“五五共享”,能够减少生产企业流动资金的大量占用,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将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从而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消费税后移,将部分税收留在地方,可以有更多资金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激活消费活力。

       在《关于抗疫减负、支持企业发展的建议》中,曾庆洪也建议,推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减轻汽车消费总体税负,降低购车成本。

       五、提升中国品牌力

       针对新形势下中国品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带来了《关于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快速提升中国品牌汽车品牌力、拉动中国经济的建议》。朱华荣认为,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品牌力差距大,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生存与发展面临困难,亟待快速提升中国品牌汽车品牌力。他建议,倡导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公众人物,优先使用、购买中国品牌汽车。在大型活动或国家行为层面,更多展现中国汽车品牌形象。

       针对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汽车走出去的问题,王凤英也建议,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推动汽车强国建设;强化对出口企业的管理,搭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护航企业“出海”。

       由于疫情因素,2020年的两会被赋予了远超以往的期望和内涵。制定关键对策,擎动车业未来,非常时期的非常两会,注定带来深远影响。(文/《汽车人》管宏业,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工作报告”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