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好EV7_恒好EV7最新报价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恒好EV7”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想、蔚来、小鹏、威马、恒驰和比亚迪谁能笑到最后?

2.2018款比亚迪秦ev450怎么样

3.造车新势力的2020:洗牌、扎根与资本狂欢

4.晒千亿家底要赌一把,雷军哽咽:造车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

恒好EV7_恒好EV7最新报价

想、蔚来、小鹏、威马、恒驰和比亚迪谁能笑到最后?

       先说比亚迪:

       比亚迪放在这里是不合适的,首先比亚迪不是造车新势力,它已经能算老牌车企了,而且是能够掀翻传统燃油车的生力军。旗下不仅仅有纯电汽车,更有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动。产品线较为齐全,而且连续多年新能源销量领先。

       把比亚迪和这些造车新势力放在一起,可能是题主对比亚迪并不了解。这是一家传统车企,它造出了中国第一台1.5T发动机,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离合变速箱,掌握着ECU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唯一一家可以制造车规级电控芯片IGBT的企业。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是国内最高的,掌握专利算是最多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独步天下,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比亚迪的插电混动,DM3.0,甚至是明年将要上市的DMi4.0,领先其他车企至少两代以上!

       哪怕没有新能源,比亚迪凭借燃油车依旧能够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1.5L的骁云发动机日效率高达43%,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发动机,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能打个平手。用在燃油车上1.5T的发动机日效率38%,依旧是国内一线水平。

       现在汽车按照动力系统来分,可以分为三种:燃油车、插混车和纯电车。像是48V轻混,日系双擎弱混,电的参与程度不高,所以归为燃油车范畴。毕竟国家也是把双擎归为节油车而已,不算新能源。而新能源领域,主要就是插混和纯电,其中有增程式,虽然算是增程式电动车,但是也有内燃机,可以归为插混。日后可能会有氢动力新能源,但是我并不看好前景。我赞同王传福的观点:老百姓不会为环保买单,只会为省钱买单。氢动力除非能做到纯电一样的用车成本,还需要像加油站那样方便,还要解决安全性问题,这才有可能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现在虽然新能源发展迅速,但目前仍旧是燃油车的天下。纯电汽车因为续航和充电慢的问题,短时间肯定无法得到有效普及,哪怕现在续航已经达到了700多公里,可是因为充电慢,续航焦虑依旧无法解决。除非电池技术得到质的突破。

       目前来看,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是可以完全取代燃油车的,这一点和纯电不同。大部分家庭用车都是以市区短途为主,插混车纯电80Km左右的续航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应用了。如果续航里程超出,用燃油当成混动车开,一样没问题。增程式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和插电式混动比,内燃机无法参与驱动车辆,多了一次能量转换,不管是动力和油耗,都略逊一筹。所以竞争力也很有限。

       在纯电车全面取代燃油车之前,插混车是最好的过渡,这个过渡会持续多久不知道,但是在过渡期间,插混车是最好的选择。而在插混领域里,没有人是比亚迪的对手。如果说笑到最后的话,别和这几个新势力比,和丰田大众比较,比亚迪都不虚。

       再说恒大恒驰

       说新势力,可是这也太新了。我们点评年轻人朝气蓬勃,谁日后更有发展,一个小BABY混了进来——说婴儿都不对,车没有正式上市,只能算个胎儿。我不敢说恒大造的车未来没有发展前景,可是三岁看老,这还没出生呢。

       就这几天的事,恒驰1亮相了,在他们自己的产业园里转了两圈,发了几张官图。结果网友一看,轮胎装反了……这里小科普一下啊,恒驰1采用的是马牌265/40

       R22的SUV轮胎,轮胎是有花纹的,不同花纹和地面的摩擦力肯定不同,而且还涉及到一个排水性的问题。所以轮胎给你标注了正反面,内侧叫Inside,外侧是Outside,这是一个修理厂的学徒工都不允许犯的错误。然而恒大,投了450亿要造车,却犯了这么个低级的错误!从上至下,官方图曝出来了谁都没发现!

       不知道这算不算出师不利,但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车企不怕犯错误,可是不能犯这么业余,这么低级的错误!就冲这一点,我不看好它。

       我还拿比亚迪说事,比亚迪为什么要请奥迪的设计师来设计外形?为什么要挖来奔驰的底盘专家来调校底盘?哪怕是品控,都斥重金挖来一个专业的品控团队。这些积累不是光投资砸钱就能做到的。而且450亿放在车企里投入算多吗?

       威马、小鹏、蔚来,甚至包括埃安、特斯拉。

       把他们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只做纯电汽车。我们不能说错,既然要弯道超车,你再在发动机领域和人家较劲显然是不明智的,你不可能再去研发一个自主产权的发动机,买别人的发动机攒车有限的很low,所以上来就纯电汽车,这样的决策不能说错。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纯电汽车的门槛真是太低了。

       我本人是比亚迪一代唐车主,作为消费者来说接触新能源算是比较早的了,也有很多人问我关于新能源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只要预算够,买插混没错,因为现在插混哪怕不充电也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强,在各方面都可以完美取代燃油车——我不是比亚迪的托,但插混领域还真没有谁干得过比亚迪。但是……纯电车,只要超过20万,全都不推荐。包括比亚迪唐、汉。

       为什么?因为目前的纯电技术尚不成熟,你花20万,只能买到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比如说汉EV,比如说特斯拉,20多万,续航600Km,或许两年后电池技术突破了,续航1000Km的纯电车只要十万。而且毕竟存在续航焦虑问题。平时充电桩倒是好找,可是扎堆了怎么办?前面五辆车等着排队,你续航还有30公里了,你等不等?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低价纯电车可以,只为了市区代步,长途我干脆不开。或者家里有两台以上的车。

       我的观点可能有些偏颇——20万以上的纯电车都是割韭菜。

       所以,威马、蔚来、小鹏,甚至是特斯拉,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关键看电池技术谁先能做出突破,谁先能解决续航焦虑问题,第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通吃,其余不说一无所有,也只能拾人牙慧,苟延残喘!

       当然,这里面特斯拉财大气粗,已经从玩资本到玩技术达成了完美的蜕变,人家在自动驾驶领域,电控领域的技术都是这些造车新势力望尘莫及的。但是,现在的纯电车依然是不成熟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性。

       这几家造车新势力,我都没向粉丝推荐过。如果想要买纯电车的话,我甚至推荐长城的欧拉好猫(女性适合),或者奇瑞的大蚂蚁,终身保。毕竟是长城,毕竟是奇瑞,说终身保我相信能保终身。而这些新势力,现在就只有一两款车型,而且销量也不稳定,基本上年年赔钱,要不是金主爸爸在后面撑着,或许已经轰然倒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鹏在自动驾驶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和广汽埃安都能算是国产中的领先水平。蔚来这几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换电模式我个人并不看好,不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我不太喜欢蔚来的那种运营,与其说卖车,倒不如是卖服务。或许是我观念跟不上了,但我还是觉得产品力依旧是第一位的,靠服务来弥补的产品力依旧难以长久。

       至于威马汽车,呵呵,我不太了解。

       理想One所代表的增程式

       增程式有内燃机,不过因为内燃机不参与车辆驱动,所以只能叫增程式电动车,而不是混动。这样的优势是节省了变速箱等一系列发动机所需要的传动部件,可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多了一次能量转化,动力不足——和内燃机可以参与驱动车辆的插混相比。

       我们拿唐DM和理想One来比,不谈车身大小和空间,只说动力模块。唐DM让发动机和电动机一起工作,可以爆发百公里4.3S的加速。理想One和燃油车比当然也不慢了,不过6.5S,其实都是电动机在工作。唐在高速运行时,发动机是主力,可以驱动车辆的同时给电池充电,尤其是在高速上,内燃机的优势明显。而理想和所有电动车一样,电动车只能通过提高电机转速来加速,高速时电量消耗明显,这时候还需要内燃机工作发电,这才导致理想的油耗偏高。你说理想那么大车身,百公里9—10个油已经不错了,这要分怎么比,如果不是增程式这种动力模式的话,油耗完全可以更低。

       另外,能够买自东安动力的三缸1.2T的内燃机也的确过于孱弱了一些。这也侧面体现了新势力的底蕴不足。

       我否定的并不是理想One,也不是理想,而是增程式,比亚迪的DM3.0系统就已经把增程式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了,DMi车型能在亏电状态下达到3.8L油耗也是因为增程式的关系。所以我的观点不变,增程式没有前途,在纯电车全面普及,替代燃油车之前,插混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说一下个人预测吧。比亚迪拿出来,人家一定是会笑到最后的,这场新能源的革命可以说是比亚迪凭借542一手掀起来的。(当然也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它和这些新势力造车没有可比性。

       恒驰现在还没出生,所以没办法下结论,可是会不会胎死腹中呢?会不会呢?总之轮胎的事情不是个好兆头。如果我是恒大的高层,一定会说是受到了竞争对手的恶意针对,买通了工作人员云云。真的是太丢脸了,无解。

       四个造车新势力里,我猜——强调是我猜哈,可能是威马,刚刚曝出自燃门,本来就没有什么底蕴,还自燃了,所以我真的不看好。威马可能是第一个出局的。

       第二个是小鹏,虽然我说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软件方面不错,但是硬件层面……我感觉小鹏就不像是造车的,更像是玩资本的。

       第三个是理想,毕竟目前只有一款车,而且是比较过时的增程式。理想One的驾乘感受还算不错,但是问题也不断。前景我一样不看好。

2018款比亚迪秦ev450怎么样

       电动车是未来,而电闻带你走近未来。

       本期电闻看点:

       1.理想嘴硬被打脸,升级不成改召回

       2.比亚迪汉EV产量破2万,月产一万,何时上险也能破万?

       3.恒驰发布新车命名方式,至少比领克科学

       4.国家能源部发布换电标准,蔚来领衔指定

       5.ID.4售25万内,大众又一个途观神话?

       6.蔚来100度电池安排上了,可月租可永久升级

       理想ONE上市以来,负面新闻其实并不少,自燃、交付时未解除物流模式,辅助驾驶无法识别变道车辆导致事故等等,其中最严重最频发的莫过于断轴。理想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计发生前悬架碰撞事故97起,其中的10起事故发生了前悬架下摆臂球头脱出的情况。

       因此,在11月1日,理想在秋季沟通会上,理想宣布将对车辆前悬架下摆臂进行“硬件升级”,免费为用户更换硬件,将前悬架下摆臂的球销脱出力从原来的35kN提高到50kN。

       或许是见到当初车辆刚上市便“硬件升级“座椅赢得了用户的好评,因此,理想这回也想按照自身主动的”硬件升级“而非处理产品缺陷的”召回“进行。销售服务副总裁还特地表示:”本次硬件升级已经跟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报备和沟通,按照硬件升级的方式为用户升级,所以跟大家以前看到的那种由于车辆本身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和质量问题的召回,是不一样的。”

       只是理想的直男公关这回低估了群众对于断轴的敏感,舆论并没有向理想预想的那样向褒扬理想主动承担责任,提高车辆安全性方向发展,而是认为理想偷换召回和升级的概念,整体偏负面。

       因此,11月6日,理想又发了一篇道歉函,承认这次行动应该是召回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启动了主动召回程序。召回2020年6月1日之前生产的10469辆理想ONE。

       事件至此算是告一段落,理想确实嘴硬耍了个小聪明,但知错能改的态度还算保持住了企业以用户为本的人设,对车辆销售不会有太大影响。尤其是相比上一期电闻提到的特斯拉,在面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的强制召回时还各种狡辩。

       10月理想ONE上险数3438辆(交付数3692辆),连续2个月在所有新能源SUV(包括插电、纯电、增程)中排名第一,也是新势力中销量最好的单一车型,单季度交付量8660辆达成31.1%的环比增长,但仍然亏损1个亿,预计3个月完成的召回显然会影响下一季度的理想盈利情况。

       11月12日,比亚迪深圳工厂中,第2万辆比亚迪汉EV下线,宣告着汉EV即将步出产能爬坡阶段,“汉车型单月产能即将突破万台大关。”比亚迪副总裁兼乘用车事业群COO何志奇现场表示。

       在此之前,汉一直存在提车难,没有货的问题,“订车周期长达4个月”,相信这一状况会在今年的后两个月得到缓解。毕竟,目前汉的销量尚未破万,而且按照官方销量数字与上险数的对比,开售短短4个月,比亚迪销售渠道中已经积压了多达7000余辆汉。

       电闻已经多次关注了比亚迪汉官方销量与中汽中心公布的乘用车上险数量不符的问题。10月,比亚迪汉全系官方宣传销量7,545辆,上险数5,790辆(其中汉EV?3949辆)。自7月上市以来,汉宣传销量累计为:18,362辆,累计上险数为:11,238辆(其中汉EV?7766辆)。

       这差额已经不能够像两个月前那样用在途、运损或者展车来解释,比亚迪最多还有2个月的时间来厘清这个问题,为何车已经造出来了,消费者却提不到?

       双十一之际,恒大汽车品牌恒驰发布了车标和未来车型命名规则。和它的广告一样,简单粗暴易懂。车标是呈盾形,底色为蓝,一只金色的狮子盘踞红色的地球之上,寓意为“保护蓝天,决胜红海,东方雄狮,傲视全球”。

       而未来的恒驰车型名称将由“恒驰+数字+两个英文字母”构成。数字代表车型的上市顺序,从1开始。

       第一个英文字母代表车型档次,起步便豪华(L,Luxury),售价25万元以下,往上还有超豪华(S,Super?Luxury),售价25-50万元,和旗舰(F,Flagship),售价50万元以上两个档次。

       第二个英文字母代表车型类型,S代表轿车,X代表SUV,M代表MPV。恒驰的命名方式让人想到领克,同样是以车型推出顺序区分,但后边两个英文字母就显得比领克合理多了,至少我不会搞混,命名是数字最大的领克06却是领克品牌定位最低的车型了。

       如果8月份一口气发布6款车型时,这个命名规则便已经在恒驰内部成型的话,那么就可以预估一下恒驰的产品投放节奏。恒驰的策略和特斯拉一样,先用一辆高端全尺寸轿车来打响品牌的名气,届时它将会顶着恒驰1FS的名称上市。

       第二款中型轿车则可能是恒驰2SS。第三款才是中大型SUV恒驰3FX。到第四款仍然是立品牌形象的高端MPV恒驰4FM。但依照这一节奏,真正走量,能够赚钱的紧凑级SUV一直要到第五第六款车型才能够来到,恒大汽车能不能够坚持烧钱到那个时候,守得云开见月明呢?

       关于ID.4发布的消息,踢车帮已经进行过报道,但在这期电闻中还想和大家唠嗑一下。ID.4续航550km,低于25万,进入市场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会是场屠杀!

       毫不夸张,因为25万这个级别,没有一个能打的。来横向看一下市场上可能在价格上与ID.4产生竞争的车型,广汽AION?LX,AION?V,比亚迪宋Pro?EV,以及还没有进入到大部分人视线中的哪吒U、天际ME7,ARCFOX?αT等。

       直白的说,摆你面前,价格差不多,你选谁?何况,ID.4的续航,尺寸,在这一众竞品中都是能打的。

       550km的续航,100kW的快充速度,?150kW的后置后驱单电机,单独挑出来,的确算不上非常亮眼,但配合上ID.4接近中型SUV的尺寸空间,大众的品牌,比美国还便宜的价格(ID.4美国售价3.999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万),性能不输,价格不输,品牌力碾压,这还不是F2?A过去啊。

       这是对比自主和新势力的局面,再来看国内市场的主流合资品牌。本田丰田倒是有油改电的车型存在,大多400km级别的续航,而且从来都没有品牌的宣传资源倾斜,一看就是后妈养的,完全就是混积分,攒经验的产物。

       就算是关注度很高的福特Mustang?Mach-E将来入华后也会很难受,它卖得不便宜,75度电后驱版本的起售价便是4.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空间不比ID.4更大,后驱版车型的动力水平也没有明显差距。

       而且,25万元的价格,也避开了与Model?Y正面决斗。

       造成这种局面的,应该是大众破釜成舟的决心。毫不夸张,大众并不是以试水的态度在造电动车,而是ALL-IN,,他的思维是转变最快的。

       不玩虚的运动,直指受众最广的家用SUV,摆明了就是要走量,初期25万元以内的定价一定已经考虑了MEB规模化之后的成本降低,加上为MEB专门打造的新工厂,要是没上量,大众可就伤了。

       对比看其他的跨国主机厂对于纯电动平台的发展路线和速度,尤为明显。福特将第一款电动车放在Mustang品牌之下,走运动风,意思就是能走量最好,不走量也没事。日产的Ariya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还在试探,不敢赌。

       通用其实有机会,从早些时候的雪佛兰沃蓝达,到别克的蔚蓝系列,通用的电动化步伐走在前列而且没有像宝马那样半途而废。但通用并没有足够的魄力将电动化的地位抬的足够高。沃蓝达,别克蔚蓝发展受阻,也没见通用动用资源营销宣传。而且他们将引领未来品牌发展的,足够现代化的电动车Lyriq给了凯迪拉克品牌,那短时间就不可能达到MEB的规模。

       包括奔驰、宝马等等,就算他们现在都奋起直追,但MEB都已经投产了,他们的纯电动专用平台却还在路上。

       这第一道风口可以说是错失了。

       就算为了扣成本用了后轮鼓刹确实不厚道,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又不是不能用”,大众也不是第一次这样“修正”了,所以ID.4仍是王炸,大众想要复刻一个电动车时代的途观神话。

       蔚来的100kWh电池包终于来了,11月7日蔚来正式推出了100kWh电池的升级方案,不仅新购车用户可以花5.8万元选装,现有用户也可以进行升级,未来蔚来还会推出150kWh电池包,一样能够供现有用户进行更换。充分体现了蔚来换电模式的升级潜力及优越性,如蔚来所承诺的“让用户持续享受电池技术进步的红利”。

       换装100kWh电池后,蔚来也步入600km续航俱乐部,ES6和EC6续航最长610/615km,前永磁后异步电机的新ES8也可以达到580km的NEDC续航里程。就算是前后双异步电机的老款ES8在用上新电池后也能做到500km的续航。

       换电是蔚来的最大法宝,但也是其阿克琉斯之踵,以蔚来目前的体量,自身不可能撑起第二套尺寸规格的电池,蔚来的第二代车型平台同样使用了现有的这一套电池体系,这也意味着未来不短的时间里,蔚来的车必然小不了,价格也自然下不去。

       别说什么蔚来定位高端豪华,不需要30万以下的车型。除了超豪华品牌,没有哪家主流豪华品牌没有紧凑级尺寸的30万以下的SUV,能守住20万底线已经算是很有节操了。但好在蔚来深度参与制定的国家换电标准发布,掌握了标准,或许蔚来可以借用更多品牌的力量来推广第二套电池规格。

       国家公布新的换电标准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的换电行业标准,具体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NB/T?10434-2020《纯电动乘用车底盘式电池更换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NB/T?10435-2020《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锁止机构通用技术要求》;

NB/T?10436-2020《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冷却接口通用技术要求》;

NB/T?33004-2020《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规范》,取代NB/T?33004-2013;

NB/T?33025-2020《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通用要求》,取代NB/T?33025-2016;

       其中作为世界上目前换电电动车的领头羊蔚来,牵头了10435、10436以及33025三项标准编制与更新,深度参与10434和33004两项标准编制。

       能标作为作为行业标准,更加关注电池,而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也已经通过了征求意见,工信部加快落地《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届时,换电模式(蔚来)又将迎来一波利好。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Route64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造车新势力的2020:洗牌、扎根与资本狂欢

       我们的旅行工具在不断变化。新能源汽车如此火爆,以至于有取代燃油车的趋势。而且,新能源汽车需要比燃油车更环保,更节约资源。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目前购车的首选。今天,我们就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2018款比亚迪秦ev450。让我们来看看。

       2018款比亚迪秦ev450外观简介

       我觉得如果仔细看的话,比亚迪秦EV450还是延续了2017款秦EV300的整车造型,同时在细节上也步入了秦DM,但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化,至少从车头就能认出它是纯电版的秦。前脸换成了经典的大嘴设计,内部有7个格栅和亮黑色的封闭背景,尤其是上半部分明显与秦DM不同。

       2018款比亚迪秦ev450简要介绍内饰。

       随着相对细节的调整,比亚迪秦EV450的内饰也延续了2017款车型的设计布局。12.8英寸的立式大触摸屏依然是最抢眼的,但重点是最新的智能网联系统和云服务等新功能,可以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目前的用车需求。

       2018款比亚迪秦ev450动力简介

       比亚迪EV450搭载了最大功率160kW(218Ps)、峰值扭矩310Nm的永磁同步电机,换成了全新的三元锂电池组。能量密度提升至140.97Wh/kg,使整车NEDC综合续航里程达到400km,以60km/h的恒定速度续航里程可达480km。

       比亚迪秦EV450新能源蒸汽厂家为我们准备了三种款式。比亚迪秦EV450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400公里。想知道这款新能源车的价格吗?补贴后价格为1499-1699万元。好的,2018款比亚迪秦ev450怎么样?让我们在这里为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百万购车补贴

晒千亿家底要赌一把,雷军哽咽:造车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

        出品 | 探客Tanker

        作者 | 许芸、流浪法师

        编辑 | 蛋总

        2020年,中国造车新势力迎来了发展的分水岭。

        一边是造车新势力头部“四小龙”的无限风光:蔚来获得国资驰援,成功续命;理想、小鹏相继赴美上市;威马融资100亿拟登陆科创板。另一边,博郡、赛麟、拜腾、前途、长江 汽车 等接连陷入经营困境,走到被淘汰的边缘。

        新的格局在大洗牌中逐渐成型,造车新势力上半场量产之争基本尘埃落定。

        但竞争远未到终结的时候,提升车辆品质仍是造车新势力必须面对的一场持久战,而在造车之外,造车新势力的战场往充电设施、自动驾驶等领域蔓延,下半场的技术之争已开启。

        造车新势力谁能笑到最后,不由当下决定。但2020年,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史上,注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造车新势力自诞生以来,从来不缺唱衰声。 但在2020年疫情笼罩下的资本寒冬里,造车新势力反而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资本宠儿。其中最大的反转戏,在蔚来身上上演。

        回顾2019年,是蔚来负面缠身、苦苦求生的一年。资金紧张的蔚来四处找钱,但实力雄厚的股东们无一伸出援手;广汽、吉利等车企巨头一度被传将投资蔚来,最终传闻都被否认;蔚来也曾寻求北京、浙江等地方政府助力,均不了了之。

        直到2020年,蔚来才算迎来转机。先是通过可转债融资4.35亿美元,此后又获得安徽国资等战略投资者的70亿元投资,打通了人民币募资通道,并获六大行104亿综合授信;再是6月、9月,蔚来宣布通过增发ADS的方式,分别募资4.28亿美元、17.3亿美元。12月10日,蔚来还宣布拟增发6000万ADS。

        时来运转的不只是蔚来,2020年,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都受到资本热捧,并涌现“上市潮”。小鹏、理想相继赴美上市,而威马在完成100亿元D轮融资后,推动公司奔赴科创板上市,有望成为新能源 汽车 科创板第一股。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对「探客Tanker」直言,造车新势力之所以着急上市,主要因为它们都还在亏损,而这个行业要发展,必须手握重金。

        “造车和造别的东西不一样,它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造出来车只是第一步,要把车卖出去更烧钱,而且只有一款车是不行的,还得有第二、三款乃至更多。所以这个行业前期非常烧钱,是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这就注定了这类企业只靠私募融资是不够的,要尽快上市融资,否则就没有办法和别人竞争。”张驰进一步表示。

        中国 汽车 流通协会新能源 汽车 分会副秘书长曾丕权同样认为,造车新势力着急上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普通的传统车企造车其实花不了那么多钱,可能几十亿就够了,但造车新势力可能要一二百亿才能造出来。如果要正儿八经发展自动驾驶,更是个无底洞。”

        在二级市场,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的新能源车企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

        在海外资本市场,仅17年造车经历的特斯拉早已将一众百年车企甩在了身后,美东时间6月10日,特斯拉市值首次取代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截止12月11日,丰田的市值为2110.95亿美元,不到特斯拉5782.1亿美元市值的一半。

        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即便在11月下旬以后有所回落,但年内仍有不错涨幅。截止12月11日,蔚来市值570.7亿美元,股价41.98美元/股,较年初上涨超1000%;小鹏 汽车 市值337.28亿美元,较上市首日上涨108.81%;理想 汽车 市值281.49亿美元,较上市首日上涨90.52%。

        在国内资本市场,截止12月11日,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一把抓的比亚迪,在A股市场股价年内涨幅接近250%,市值达到4556亿元,已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超过前冠军上汽集团1775.34亿元。

        “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早在三年前我们投这个赛道就认为,终究有一天新能源 汽车 的爆发就和智能手机替代黑白机的爆发一样,不是缓慢的、呈线性的爆发,而是一个陡峭的悬崖式的爆发。”张驰总结道。

        在他看来,造车新势力在2020年迎来资本热潮,是国内外众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国外,欧洲市场今年的新能源 汽车 销售量实现了翻倍增长,而崛起的特斯拉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带动了整个美股市场中新能源 汽车 股的暴涨。

        在国内,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量,在整车保有量的占比增加。而新基建加快了充电桩的建设和车路协同的建设,各种新能源 汽车 相关的设施不断完善,充电桩、续航里程等相关的各种技术逐渐成熟,国家的各种补贴刺激经济,都加速了整体新能源 汽车 的消费。

        据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11个月,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110.9万辆,同比增长3.9%。

        2020年走向尾声,而造车新势力仍在忙着收拢资金,资本的热情也仍未熄灭。

        12月2日,哪吒 汽车 宣布C轮融资即将收官,已获得华鼎资本20亿元领投,最终融资额度会远超原计划的30亿元。

        同一时间,中国恒大在大举增持恒大 汽车 股票。12月2-3日、7-9日,中国恒大合计耗资23.09亿港元增持恒大 汽车 股票。截止12月9日,中国恒大对恒大 汽车 的持股比例增至74.44%。

        在美股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们也正忙着增发股票筹资。

        美东时间12月2日,理想 汽车 宣布计划增发47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净筹资额约16.02亿美元。其中,理想 汽车 现任董事、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有意购买至多2000万美元的ADS。12月9日,小鹏 汽车 宣布增发4800万ADS,募资21.6亿美元,公开发行价格为45美元/ADS,为IPO价格的三倍。

        此外,新能源 汽车 龙头、造车新势力的“老大哥”特斯拉,也在12月8日宣布再融资50亿美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特斯拉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融资额达到176.7亿美元,其中,仅今年就有3次增发,筹集资金123亿美元。

        “资本始终是理性的,不会狂热。造车新势力获得大量融资,本质还是在于整体实力的增加和消费者对它的认可,这取决于市场。”曾丕权表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篇语,也是当下造车新势力们的真实写照。

        在头部造车新势力享受无限风光的同时,残酷的淘汰赛也在行业里接连上演。

        12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长江 汽车 已公开招募投资人,进行破产重组。

        “如果有投资方愿意接盘,对长江 汽车 进行破产重组,企业将有复活的可能。如果没有,破产清算结束之后,就意味着企业注销,长江 汽车 ‘死了’。”在该报道中,一位从事民商事案件的上海律师表示。

        长江 汽车 含着“金汤匙”出身,也曾有过风光时刻。

        长江 汽车 母公司五龙电动车的背后,有香港富豪李嘉诚的身影。2016年4月,五龙电动车投资51亿元推出了电动车品牌“长江EV”。长江 汽车 属于最早一批拿到国家发改委批文的新能源车企,也是在北汽新能源后,第二个拿到“双资质”的新能源造车企业。

        从风光无限到破产重组,不过短短4年时间。

        事实上,在这几年的快速奔跑中,造车新势力爆雷已称不上是新鲜事,倒下的远不止长江 汽车 一家。2020年,淘汰赛仍在继续,关于博郡、赛麟、拜腾、前途 汽车 等造车新势力陷入经营困境的报道层出不穷。

        “这些项目我们在2017年和2018年全看过,我自己大部分都跑过。当时李想还在做车和家,还没有走到混动的路线上来,蔚来要美金投不了。我们看了二三十个项目,比较来比较去,最后整车只投了小鹏和威马。”张驰对「探客Tanker」表示。

        在他看来,新能源 汽车 赛道能容下很多企业,但容不下太多企业。造车新势力要想胜出,首先要有足够的钱、要烧得起钱;其次车要有明确的定位;另外还要有果敢的执行力、成本控制等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而被淘汰、破产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多少都是有缺陷的。

        “大部分倒下的造车新势力都是车出来得慢了,没有把车造出来,别人造出来了,它就抢不到先机、融不到钱了。另外就是车的定位有问题,比如长城华冠定位高端跑车,根本没有太多市场。还有些造车新势力从国企出来,国企作风浓厚,没有效率;还有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太弱。”张驰评价道。

        以长江 汽车 为例,其旗下有奕阁、奕胜、益众三款电动车型及小型纯电SUV逸酷。在外界看来,这样的打法是有问题的,因为电动商用车市场比较小,且已经有了比亚迪这样的头部玩家,长江 汽车 并不占据优势。

        而命运的注脚,或许早在部分造车新势力创立之初即已埋下。

        “造车新势力被淘汰存在多种原因,但最核心的,还是人的问题。投资就是投入,创始人的思路理念决定了车企能不能跑出来。”

        张驰举例道,小鹏、威马思路就很明确,卯足劲儿先用钱把车造出来,而且定位很清晰,都是定位中低端,同时在不断加快迭代,效率非常高。虽然小鹏走的是代工模式,威马走的自建工厂模式,但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是第一时间把车造出来,赶紧卖。

        “整个市场中最早把车造出来的几家现在都活着,而没有把车造出来的,都死掉了。”张驰总结道。

        这无疑是一场速度之战。从2013年特斯拉Model S热销引爆全球新能源 汽车 浪潮,到2014年中国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近20项相关利好政策,再到造车新势力接连涌现、倒下,不到10年时间。

        在这场关于速度的战役里,造车新势力要面对的压力远胜于传统车企的新能源 汽车 品牌,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传统车企长期积累的优势,造车新势力都要重头做起。

        这也决定了当造车新势力下场加入这场“追风口”的战役,它们就必须要跑得更快,才有机会存活。

        当下的造车新势力,无疑仍然站在风口。 全球范围内,各国关于 汽车 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愈发严苛,推动了燃油车时代往新能源 汽车 时代迈进。在燃油车时代失去先发优势的中国,也正通过大力扶持新能源 汽车 发展实现在全球 汽车 产业的“弯道超车”,给予了造车新势力更多发展动力。资本市场的热捧,也给造车新势力的后续发展补充了足够多的燃料。

        但风口从来都不是雨露均沾,一个领域一旦成为风口,资本、创业者汹涌而来的同时,大洗牌、倒闭潮也必将接踵而至。

        就如同雷军曾回应“飞猪理论”时强调的“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一万个小时苦练”一样,并不是每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都能够成功起飞,那些自己未能长出“小翅膀”的造车新势力,逐渐湮没在时代洪流里。

        “一年卖出10万台车是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前提。”13个月以前,何小鹏在面对媒体时曾这样说。

        彼时,在何小鹏的理解中,造车新势力有三关要过:1、想办法实现一台展车;2、从一台车到几百台几千台车且安全智能;3、每个月能稳定交付且品牌向上、研发注入活力。

        在经历疫情的黑天鹅和特斯拉国产化的威胁后,头部造车新势力似乎都安稳过度到了何小鹏说的第三阶段。2020年下半年,造车新势力新车型开始放量,公司业务跑顺,规模效应也开始显现。这让头部的造车新势力缓了一口气,也交出了漂亮的Q3答卷。

        第三季度,新势力的销量增长令人瞩目。其中,蔚来共交付1.2万辆车,同比增长154%;小鹏交付8578辆,同比大增 265.8%;理想交付8660辆,环比增长31.1%创新高,理想ONE9月-10月连续2个月成为国内新能源SUV销量第一。

        销量增长也让新势力财务情况好转。以蔚来为例,2020年第三季度蔚来营收持续高增长,亏损有所收窄。Q3蔚来实现总营收45.26亿元,同比增长146.4%;净亏损收窄至10.47亿元,同比下降58.5%。

        除蔚来外,另外两家上市造车新势力也在Q3逆转颓势,其中小鹏 汽车 总营收同比增长342.5%,达到19.90亿元;理想 汽车 总营收达到25.11亿元,本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在前期巨大的投入后,造车新势力的主力车型开始造血。

        第三季度,蔚来、小鹏、理想单车毛利分别为5.1/0.7/5.6万元。这其中理想的成本控制最为理想,蔚来在改革后单车销售及管理费用明显下降,而小鹏虽然毛利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

        “现在媒体批评造车新势力很少再用‘烧钱圈钱’这样的词汇了,从销量和财务状况来看新势力已经稳住了。” 汽车 分析师周涛对「探客Tanker」表示。在周涛看来,头部造车新势力在2020年已完成了产品的迭代更新,“新车型的上市对头部造车新势力而言就是良好的循环的开始”。

        特斯拉是众多造车新势力对标的首要目标,而现在这种对标已经开始照进现实。

        “我们可以将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进程和特斯拉相比较,特斯拉的销量也是从2018年开始暴涨的,2014年的时候特斯拉年销量3.2万辆,和现在的造车新势力销量差不多,后面Model 3 开始放量,特斯拉整个盘子才盘活的。”一位造车新势力内部人员李政对「探客Tanker」表示。

        李政认为,造车新势力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将是产品力的提升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研发。销量以外,技术布局的对标也开始了。

        在此前9月份的北京车展上,蔚来发布NIO OS 2.7.0及NOP 领航辅助功能,NOP融合车载导航、高精地图和辅助驾驶,可实现自动驶出匝道、自动变道等功能。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蔚来自研的芯片或将会在2020 NIO DAY上公布,这意味着蔚来将成为继特斯拉后第二个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芯片的车企。

        而在自动驾驶方面,小鹏 汽车 成为与特斯拉技术水平最接近的造车新势力。在自动泊车功能中,小鹏在自动泊车中的场景数量、识别率超过特斯拉Model 3。

        “在技术的角度来看,造车新势力的发展阶段相当于特斯拉的15-17年。”李政说道。但与彼时在智能 汽车 领域独步天下的特斯拉相比,造车新势力所面临的大环境已大不相同。

        在头部造车新势力逆转的同时,传统巨头和国内自主品牌也已杀入新能源 汽车 市场。 部分业内观点认为,造车新势力实现快速增长的最大原因仍是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大环境的逆转和国家的政策红利。

        汽车 行业观察人士张平认为,造车新势力在成长,传统巨头们也在成长,不能将造车新势力孤立出来看。在张平看来,目前造车新势力的销量仍不及传统车企的“零头”,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候。

        “造车新势力需要付出比其他车企更多的努力,不然造车新势力也只会昙花一现。”张平说道。

        “今年是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年’,造车新势力活不过3家”,每当造车新势力遭遇危机,这样的预测就会出现。

        “有些人会说,这是人们对新事物过于苛刻,但是从 历史 来看很多车企就是死在这些问题上的,甚至有部分死掉的车企曾经做的比新势力要好。” 汽车 工程师周良对「探客Tanker」表示。

        周良所指的问题,就是造车新势力的质量问题。 在2020年造车新势力交付逐渐走上正轨的同时,质量问题也浮出水面。例如,今年以来,理想ONE在9个月时间内就发生了6起“断轴”事件。

        “如果说自燃还有部分原因可以归结到电池厂商,那么断轴这种事就说不过去了。”周良说道。

        随后的11月1日,理想 汽车 宣布对存在隐患的理想ONE进行“硬件优化升级”,CEO李想首度公开承认理想ONE底盘悬挂下摆臂存在设计缺陷,但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硬件升级”概念来解决此事。在舆论发酵5天后,理想 汽车 终于松口,宣布将召回2020年6月1日之前出厂的10469辆理想ONE 汽车 。

        在周良看来,理想 汽车 的此次“断轴”事件将造成深远的影响。“你总共没卖多少辆车,一下就撤回一半的车,这中间的召回成本将对理想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理想的品牌口碑也会因为这次事件而受到打击。”

        除财务及品牌等短期影响外,质量问题事件背后也折射出了造车新势力对车型设计及产品质量把关的缺陷。而在周良看来,车型设计和对品控的把握是“花钱买不来”的,只能靠肉身踩雷去积累经验。对造车新势力来说,若要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付出的成本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而传统 汽车 厂商在 汽车 安全领域已经投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在 汽车 行业,质量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 除此以外,在生产端造车新势力也不存在优势。量产交付曾让造车新势力饱受质疑,截至目前这个问题依旧存在。“2019年,所有新造车企业都没有兑现按时交付;2020年,有很大可能也难以全部按时交付。”周良说道。

        交付慢的背后,是造车新势力在野蛮生长中忽视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以蔚来为例,蔚来在上市后原本计划在上海嘉定自建工厂,但由于上市后的巨亏,导致自建工厂的计划付诸东流。

        当前,蔚来仍是由江淮 汽车 代工生产,小鹏自建肇庆工厂后处于自产和代工并存的模式,威马选择自建工厂,理想也在收购力帆 汽车 后自产。而在未来规划上,蔚来将持续扩建合肥江淮工厂;威马将启用与湖北星晖在黄冈合资建立的星晖产业园,生产新一代5G智能 汽车 。

        “没有自己自主的工厂,意味着品牌受制于人,品控更难做,消费者也很难信任,现在的情况是,新车量产慢,造出来的车质量又频发问题,这对造车新势力厂商来说是一个能决定生死的危机。”周良说道。

        此外,抛去造车新势力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在的竞争也会进一步挤压其生存空间。

        “前两年造车新势力不把传统车企放在眼里,觉得他们转型慢、车型也没亮点,但是当这些巨头开始转身的时候,那种力量是造车新势力无法阻挡的,光看产品节奏就很明显,蔚来现在三款车,小鹏两款,这种产品阵容扩充速度是完全比不过传统巨头的。”周良表示。

        当前,新能源 汽车 在购买成本、充电便利性等方面与传统燃油 汽车 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整个新能源 汽车 市场蛋糕也不够大。

        这场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战争仍将持续数十年,这对于建立仅数年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是煎熬的,而胜利还遥遥无期。

        2020年,政府对能源安全的渴求、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让中国不仅拥有完整、高效和规模化的供应链,还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消费市场。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能源 汽车 或者说智能 汽车 不是简单的硬件革命,而是‘硬件+软件’的革命。”在张驰看来,上一波是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替代黑白机,下一个十年就是智能 汽车 替代传统燃油车。智能 汽车 是一个智能终端,它要解决的不仅仅是驾驶的问题,更多的是互联互通及更多的应用问题。

        在这一场 汽车 产业的革命里,尽管只成立数年,在 汽车 产业的影响力依然有限,但造车新势力短短几年间在造车上“从0到1”的突破,仍然让人看到了“中国速度”的无限可能。

        但不容忽视的是,资本热捧之下,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仍然存在颇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关系到未来存亡。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小米CEO&电动 汽车 CEO雷军

        “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要来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后,网友们感慨道。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会是怎样一个名字呢?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这辆车的售价会有怎样的惊喜呢?……2021年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没有给出答案,但却给出了无限想象。

        关于造车,雷军赌上了一切

        关于造车,雷军讲述了与马斯克的故事。雷军透露,2013年曾经两次拜访马斯克,并且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我们干得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而马斯克干的事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雷军曾如此感叹道。

        雷军确认造车:手握千亿现金,不造车就愧对米粉

        雷军透露,2021年一月份,董事会曾建议研究电动 汽车 的前景。对此,雷军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因为小米好不容易将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为世界第三,而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

        而在这样抗拒情绪下,小米从2021年1月15日小米开始认真调研造车。

        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在75天之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讨论。最终小米决定造车。

        这将是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项目。

        “接下来将会压上所有声誉和成就来为小米 汽车 而战。”雷军表示。

        为何造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这年头,高 科技 公司不造个车似乎已经非常OUT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前,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等 科技 公司已经相继传出了造车的传闻。百度则是已经板上钉钉,与吉利联手,成立了 汽车 公司——集度。

        苹果造车传闻已久,甚至一度传出了其合作厂商。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测苹果最快将在2025年发布Apple Car,定位在非常高端的车型。

        华为虽然一再宣布“华为不造车,而是使 汽车 制造商能够制造出更好的 汽车 ”,但可以看出其在 汽车 产业链的布局已经非常深。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3月5日,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 汽车 、自动驾驶、雷达、地图”为关键词,已经达到357条专利。

        除此之外,同为手机厂商的OV也对 汽车 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为何此时大家纷纷对造车充满了兴趣呢?

        除了技术层面, 汽车 工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让造车门槛大大降低, 汽车 智能化、软件定义 汽车 成为了可能,更是让这些本身在软件和计算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高 科技 企业,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智能电动 汽车 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来自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 汽车 市场智能 汽车 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四五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需求将出现全面爆发。

        如此“蓝海”市场,更是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从目前已经上市的新能源电动 汽车 企业来看,公司市值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造车新势力蔚来市值甚至曾经一度超过有着上百年 历史 的宝马;小鹏、理想股价则实现了翻几番的增长。而百度在宣布造车之后一个月,股价上涨了67%。这将是谁都不愿意错过的风口。

        而对于小米来说,这则是百年一遇的 历史 机遇。

        从小米财报来看,从成立之初直到2020年小米年收入实现着不断的增长。雷军称小米10年时间能够实现这样的收入,绝对创造了商业史上又一个奇迹。而“造车”将是小米寻找营收不断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是小米“生生不息”的又一动力源泉。

        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曾说过,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弥补第二曲线投入初期的资源消耗,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

        媒体报道,中信证券分析师也指出,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估值跟着受限,必然要寻找在智能领域全新的增长点。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形来看,新能源智能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

        此前,小米实现的是“手机+AIoT”的万物互联,而此后,小米将实现的是“手机+AIoT+ 汽车 ”的万物互联。小米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会画下更大盘子。

        不仅如此,无论是从跟进还是声量上来看,迫于行业压力,小米造车也是个“不得不”的决定。毕竟华为在“造车”方面已经深入产业链核心,小米已经晚了一两年。

        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在此前某次采访中,雷军曾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小米推进的速度是极快的,而在风险不可控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

        对于确定的智能电动 汽车 赛道,小米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资金和技术。

        据了解,小米已经手握了千亿元资金入局 汽车 赛道,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现金储备量已经达到1080亿。根据公告,小米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200亿是远远不够的。从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报表来看,其分别累计融资总额分别为835亿元、458亿元、362亿元。已经成立五六年的蔚来至今为止仍未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净亏损为53.04亿元,自成立至今累计亏损已超300亿元。

        可见,造车还需要准备足够充足的弹药。而这对小米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难题。雷军更是霸气地说了句:我们亏得起。

        但难的是更强的技术积累。据悉,小米已经开始了相关技术积累。据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 汽车 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96%,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

        根据智慧芽专利价值分析称,新能源车中特斯拉专利价值超过2亿美元,蔚来 汽车 专利价值1864万美元,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目前的技术积累主要在车联网以及车载服务方面,而自动驾驶等方面还有欠缺。小米在智能电动 汽车 方面的专利与车企相比还有些距离,有待提升。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雷军在发布会上给了大家信心。

        小米造车 谁最紧张?

        毫无疑问,新能源 汽车 市场在未来一定不止千亿规模,但忽略时间因素的趋势论就是耍流氓。

        换句话说,这是绝对趋势,燃油车也必将成为过去时,但目前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人群还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预计五年内,车厂还是在抢夺一个“小蛋糕”。

        据不完全估计,截止目前蔚来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达到8.8万辆,理想 汽车 累计交付超4万辆,小鹏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超5万辆,而燃油车的全年交付是千万辆级别。中国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量占比才能够达到25%左右。万里长征才刚开始。

        所以,如果小米发布 汽车 ,那一定会影响目前整个新能源 汽车 的盘子,尤为紧张的应该是定位相当的小鹏 汽车 、以及大众系列电动车,甚至是五菱宏光MINI EV。

        而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已经突破20万,相当于4个小鹏 汽车 的全品牌交付,价格屠夫才是真正的王者。小米有没有可能拿下这个“发烧”的市场,能不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拼多多”,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成败。

        小米造车的逻辑也在这里,这些恰恰是小米擅长的东西,毕竟他的使命是为年轻人造东西,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把控,一定会交出雷军常说的“价格厚道”的智能 汽车 ,小米未来会像卖智能音箱、空调电视那样低毛利卖智能 汽车 。

       

参考资料:

        盘点LatePost《小米确定造车》

        电子信息产业网《小米造车再陷“罗生门”》

        彭博商业周刊《手机厂商为何纷纷选择造车?》

        南方都市报《“造车”后半场智能化竞争加剧!华为腾讯百度相继入场》

        地产三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恒大 汽车 花了多少钱造车?》

        相关阅读:

        小米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员工人均年薪45万元

        静静/文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腾讯营收和利润自然是不在话下,小米与自身相比,也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尤其是小米在境外市场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了34.1%。而且境外收入占比也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纵观小米财报,各项业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数据也是超出了市场预期。尤为注意的是小米还实现了超过千亿元的现金储备,可以直接买下一个360。可见,小米已经做好血战2021的准备。2021年手机市场注定是个血雨腥风之年。

        关键信息:

        1、2020年小米集团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了19.4%;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2、2020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ASP为1039.8元,同比增长6.1%。

        3、2020年小米境外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4.1%,占总收入的49.8%。

        4、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93亿元,同比增加了23.5%。

        5、2020年小米有22074名全职员工,薪酬开支总额为人民币99.15亿元。

        向高端爬坡ASP实现同比增长

        2020年小米手机收入达1522亿元,同比增长了24.6%,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同时,小米还披露了一个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定价在3000元以上或境外定价在300欧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1000万台。而小米全年ASP(平均售价)也实现了同比增长,6.8%为1039.8元。

        根据小米以往财报,小米智能手机ASP在2020年第一季度首次突破了千元,达到1038.0元,二季度也实现了持续上升,第三、第四季度均超过了千元,从而实现了2020年的同比增长。

        这一年也是小米摆脱价格束缚,冲向高端市场的元年。

        2020年年初,小米发布了冲击高端市场的首款产品,小米10系列,小米方面透露,在京东618购物节期间,小米10获得3500元-4500元价位段销量冠军。而年底推出的高端旗舰机型小米11也在上市21天内销量突破了100万。

        可见,小米的双品牌策略初见成效,但小米向高端爬坡的速度还有上升空间。

        硬件占比过高 利润难有突破性增长

        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522亿元,IoT以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621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1.9%和27.4%,两者已经占总营收的89.3%,将近90%。

        而众所周知,小米早在2018年就提出“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的承诺,而2020年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依然小于1%。

        这意味着在利润方面,小米很难仰仗硬件能有突破性的增长,而只能寄希望于互联网业务。但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占比未有较大增长。

        境外收入增加 全球优势凸显

        2020年小米境外市场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了34.1%,占总收入的49.8%,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小米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在前五名。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在欧洲市场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前三。而欧洲市场也是国内手机厂商竞争的战略高地,尤其是华为逐渐从市场“退出”之后,OPPO在2019年进入欧洲市场,vivo也在2020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来自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华为手机出货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跌43% 。而华为空余出来的市场份额被小米、OPPO所接盘。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大增85%,全年数据更是增长9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小米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接下了华为过去的市场份额,这也让小米成为了欧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小米境外市场收入占比近50%,但小米境外手机销量却超过了70%。

        来自第三方数据(IDC)显示,2020年小米在中国市场手机销量为3900万部;而小米2020年全球销量为1.46亿台。这意味着小米境外手机销量1.07亿,占比73%。

        如此推算,只占总销量30%的国内市场却贡献了超过50%的收入,而国外超过70%的销量贡献了近50%的收入。这意味着,小米大部分高端智能手机都销往到了国内市场。

        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

        来自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现金流还只有755亿元,小米一个季度就增加了325亿元现金流。为血战2021年做好了准备。

        2021年中国手机市场注定会是血雨腥风的一年。OV、小米、iQOO、一加等均向高端发起了冲锋。第一季度还未结束,OPPO发布了年度旗舰FindX3,据称OPPO投入了巨大营销资金来推广该产品;而一加也推出了冲向高端主流市场的一加9系列,有人透露一加在该款手机的营销投入甚至超过了一加此前一年的投入。

        小米财报也显示,2020年小米销售以及推广开支增加了40.1%至145亿元。主要是由于宣传与广告开支,增加了63.2%,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地加强推广高端智能手机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好的产品基础上,得声势者得市场,每一分的声势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推动。

        人均年收入约为45万元 腾讯81万元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22074名全职雇员,其中15363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股权激励占比69.59%),而小米的薪酬开支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人民币99.15亿元。

        由此推算,小米人均年薪约为44.91万元,人均月薪3.74万元。

        腾讯2020年有85858名员工,其中总酬金成本为人民币696.38亿。简单平均一下,员工人均年薪高达81万,月薪平均6.76万。

        小米员工仅为腾讯员工年薪一半。

       好了,今天关于“恒好EV7”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恒好EV7”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